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廣漢市中北部,總面積30.3萬畝,耕地面積22.5萬畝,主導產業為糧油,覆蓋連山鎮、金魚鎮、三水鎮、小漢鎮、南豐鎮、高坪鎮6個鎮的49個村(社區),是全省第一個“國字號”糧油類現代農業產業園。自2020年被認定以來,始終致力于打造西南地區糧油產業高地。近年來,產業園在穩面積、優結構、強科技的基礎上,實現了糧食單產水平的革命性突破,核心區小麥生產表現尤為耀眼,彰顯了科技興農的強大動力。
一、成效卓越:單產水平連續8年領跑全省
產業園發展的最顯著標志是糧食單產能力的大幅提升,2025年小麥生產更是創下歷史佳績,鞏固了產業園在全省糧油產業的龍頭地位。
經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核定,2025年產業園小麥平均單產達419.3公斤/畝,相較于2024年的406.1公斤/畝增長了13.2公斤,實現單產水平連續8年位居全省第一。這一成績的取得不僅刷新了產業園小麥生產的歷史紀錄,更彰顯了“天府糧倉”核心區的硬核實力。同時,產業園首次將稻茬小麥“百畝規模”實收測產擴大到“萬畝規模”,萬畝加權平均單產592.6公斤,最高產田塊平均畝產達688.9公斤/畝,在“新賽道”上繼續領跑西南地區稻茬小麥單產最高水平。
二、 核心做法:以“科技+機制”創新鑄就單產冠軍
單產紀錄的誕生,并非偶然,是產業園長期堅持科技創新與機制改革的結果。
(一) 科技賦能,激活糧倉“芯”動力
產業園堅信“藏糧于技”,將農業科技作為提升單產的關鍵引擎。
技術集成推廣:全面推廣“五好融合”(育好種、選好田、收好糧、賣好價、分好利)種植模式和以“良機”牽引的“五良”(良種、良法、良機、良田、良制)融合模式。水稻暗化育秧、小麥藥劑拌種、綠色防控等高產技術實現全覆蓋,稻麥優質品種覆蓋率達100%。
科研平臺攻堅:深化與省農科院等機構的“院地合作”,依托“一區四院”技術平臺和9個研發平臺、2個博士工作站,聚力攻關“卡脖子”技術,為單產提升提供了堅實的種源和技術支撐。
智慧農機應用:大力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推廣智能農機精準作業,面積達20.9萬畝。產業園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92%,為精準化、標準化生產,實現單產增長奠定了裝備基礎。
(二) 機制創新,構建均衡增產新格局
產業園創新組織方式,破解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
“1+10”全域增產模式:一方面發揮核心區高產標桿作用,另一方面聚力打造10個千畝示范點,推動糧食生產從“單技術、小示范”向“多技術集成、大面積普及”轉變,這是實現大面積均衡高產的秘訣。
“五員共護”保障體系:整合市鎮村力量,建立由研究員、農技員、測報員、耕保員、監管員組成的隊伍,為園區生產提供從科技到管理的全方位、全鏈條護航,確保了各項高產技術措施落到實處。
“以賽促技”激發活力:通過舉辦天府糧倉“糧王”爭霸賽,有效激發了新型經營主體“種好糧、奪高產”的積極性,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性競爭氛圍。
2025年產業園小麥生產的卓越成就,不僅鞏固了我市“西南糧倉”科技引領者的地位,更為我省糧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寶貴的“廣漢經驗”。下一步,產業園將大力推進糧食“1+10+N”全域均衡增產計劃,啟動實施“小麥 650、水稻 850計劃”,進一步提升糧食單產,在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建設中再立新功。(王婷婷)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