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籠嘍!”金秋九月,陽澄湖、興化湖等產區的大閘蟹陸續開捕,肥美的鮮活蟹搭乘冷鏈車奔赴各地。而在興化市中堡鎮的加工車間里,另一場“鮮味革命”正火熱上演:蒸煮后的螃蟹經人工精細拆解,化作金黃的蟹粉,即將成為蟹黃拌面、小籠包的核心餡料。從“賣活蟹”到“做蟹粉”,螃蟹深加工正打破季節與鮮度的限制,為產業發展開辟新路徑。
變廢為寶:殘次蟹的“身價逆襲”
“以前老頭蟹、殘蟹只能低價處理,現在3斤就能出1斤蟹粉,身價翻了五倍多!”中堡鎮“三鮮蟹皇”創始人凡根友的話道出了深加工的核心價值。作為全國頗具規模的蟹粉產銷集散地,中堡鎮18家加工企業每年能“消化”近5000噸螃蟹,其中八成是市場上不受待見的殘次蟹與成熟過頭的老頭蟹。
這種資源高效利用的模式,正破解大閘蟹產業的“痛點”。數據顯示,傳統鮮活蟹銷售中,約20%的螃蟹因規格不達標或品相問題面臨折價風險。而深加工讓這些“邊緣蟹”實現價值躍升:老頭蟹收購價從五六年前的每斤五六元漲至28元,殘蟹也從“論堆賣”變成“按斤收”,僅中堡鎮每年就通過這種方式為蟹農增收超千萬元。
集群成勢:“蟹味中央廚房”的產業密碼
走進中堡鎮,冷鏈車穿梭不息,500多個加工點如同毛細血管,與18家核心企業串聯成完整的生產網絡。這種“總部+衛星加工點”的集群模式,讓這里年產出蟹粉1500多噸,年產值突破5億元,成為全國連鎖餐飲的“蟹味中央廚房”。
產業集群的磁力不斷增強。“90后”創業者凡根友從為白象食品供應蟹黃起步,如今帶動150多名鄉親就業,每天2000斤蟹粉仍供不應求;2022年成立的富邦食品,既直供“李百蟹”等餐飲品牌,又推出自有蟹黃醬產品,年銷售額快速突破千萬元;原料配送商薛書賢轉型創辦企業后,已成為上海連鎖餐飲的核心供應商。鎮副鎮長徐功銀介紹,通過訂單模式整合產能,這里實現了“統一收購、標準生產、集中配送”,既保障了餐飲企業的穩定供應,又讓分散的加工點獲得了市場話語權。
全鏈升級:從車間到餐桌的價值延伸
螃蟹深加工的價值,遠不止于原料利用的升級。在產業政策推動下,中堡鎮正與興化國投公司共建健康食品科技園,36畝新廠區將破解用地緊張難題,預計投產后可新增產能30%。這一舉措背后,是大閘蟹產業從“單點加工”向“全鏈融合”的轉型加速。
從全國范圍看,深加工已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2025年中國大閘蟹產業中,深加工產品產值達206億元,占比提升至25%,熟凍蟹、調味制品等正成為出口新主力,推動對日韓等市場的出口量年均增長15%。在東營,當地推動開發蟹黃醬、蟹黃粉等產品,與冷鏈物流、蟹餐飲形成融合業態;在興化陳卞村,蟹殼經深加工提取甲殼素,進入生物醫藥領域,讓螃蟹“全身是寶”。
從塘口的精準捕撈到車間的精細加工,從餐飲后廚的標準化用料到尋常百姓家的便捷美味,螃蟹深加工正在重構產業版圖。當“一季鮮”變成“四季香”,當“殘次料”變成“黃金餡”,這場鮮味延鏈的革命,不僅激活了大閘蟹產業的內生動力,更書寫了農產品從初級生產到高附加值加工的轉型樣本。
免責聲明:本文由AI搜索資料編輯完成,主要目的是傳遞行業信息,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