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由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主辦的“乳制品深加工創新技術與產業升級研討會暨第二屆乳制品深加工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哈爾濱召開。會議匯聚了來自科研機構、行業領軍企業的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聚焦乳制品深加工領域的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路徑。中國農業大學毛學英教授、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張書文研究員等科研機構代表及伊利、蒙牛、光明、君樂寶、飛鶴、三元、完達山、妙可藍多、傳祁乳業等50多家企業140余位代表參會,協會執行理事長劉美菊出席會議并致辭,秘書長劉超主持會議,。
劉美菊在致辭中強調,當前全球乳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個性化、高端化、功能化已成為消費升級的主流趨勢。我國乳業正面臨著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綠色低碳轉型等挑戰。在全國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性、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等戰略部署的關鍵階段,我們力求推進食品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我國乳制品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的重要舉措。
研討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毛學英教授聚焦《乳脂肪球膜:從結構解析、綠色分離到健康功能實現》這一主題,深入探討了乳脂肪球膜(MFGM)在改善腸道健康、促進神經發育、調節糖脂代謝等方面的多靶點健康功能,并強調MFGM在嬰幼兒配方粉、功能乳制品中的應用前景,呼吁通過模擬母乳結構提升產品功能適配性。
東北農業大學郭鸰教授作了《乳蛋白高效分離技術研究及其在乳制品中的應用》報告,郭鸰教授聚焦乳蛋白高效分離技術,系統梳理了乳鐵蛋白、乳脂肪球膜蛋白、骨橋蛋白等功能成分的分離難點與技術路徑。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科學研究總監王彩云、蒙牛集團全球研發創新中心高級總監陳云分別從企業視角出發,詳細介紹了牛乳精深加工技術研發情況,以及無損有序解析系統(GOSS)在乳成分開發中的應用,充分展現了龍頭企業在技術自主可控方面的成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張書文研究員在《稀奶油加工技術及貯藏穩定性研究》報告中談及乳產業面臨原奶過剩、奶價倒掛及進口產品沖擊,國內液態奶與干乳制品比例失衡,需通過深加工調整結構。重點介紹了稀奶油加工技術,包括發酵、分提等工藝,分析國產稀奶油在品牌、技術壁壘上的挑戰,強調其作為水包油體系的穩定性要求,展望天然原料、清潔標簽及國產替代趨勢。
對于深加工產品市場趨勢,雀巢(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呂航分享了關于《稀奶油與餐飲市場的開發利用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報告,她結合消費場景創新,分析了稀奶油在餐飲領域的應用潛力。
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工藝研發總監謝陽深入分析了牛乳深加工產業化路線,對比膜分離與奶酪加工路徑,指出兩種深加工技術的優勢與不足。膜路線投資大、技術難度高(如膜污染控制),奶酪路線設備定制化需求強等問題。強調了深加工對嬰配粉的賦能,呼吁行業加強科研投入、硬件迭代、標準制定及人才培養,以突破技術瓶頸與擺脫進口依賴。
此外,乳品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曉東教授、甘肅傳祁甘味乳業總工程師董彥軍等專家學者,圍繞原制干酪新產品開發、乳清加工技術及副產物高值化利用展開深入研討,為破解奶酪產業“進口依賴”困境、推動乳清資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技術方案和市場需求信息。
會議達成六大共識:一是開發乳業深加工產品是乳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需加快從“以液態奶為主”向“多元產品結構”轉變;二是核心技術存在短板,工藝提取效率、質量控制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三是研發周期長、資金投入大,需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四是市場開拓需突破行業邊界,向健康食品、生物醫藥等領域延伸;五是標準體系亟待完善,需企業與監管部門聯動推進;六是在深加工領域,行業要和諧團結,避免內卷化競爭,構建健康產業生態環境。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執行理事長劉美菊表示,本次研討會的召開,不僅為乳制品深加工領域搭建了技術交流與合作的高端平臺,更標志著我國乳業在創新驅動、標準引領、產業協同方面邁入新階段。隨著第二屆專業委員會的正式履職,行業將進一步凝聚共識、匯聚合力,加速實現從“乳業大國”到“乳業強國”的跨越發展。
會后,與會代表們認真參觀了飛鶴乳業智能產業園。
本次會議得到了雀巢(中國)有限公司、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