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眉山市東坡區東部和北部,覆蓋崇禮鎮等7個鎮、面積146.7平方公里,2018年成功建設為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以泡菜為主導產業,圍繞完善“三大體系”、突出“三化聯動”、建立“三種模式”,推進園區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助農增收,2024年園區總產值突破22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3.34萬元,高于全區平均水平30%。
一、著力“三大體系”強基,筑牢園區產業鏈
充分發揮產業園匯聚資源的平臺優勢,引導各類要素集聚集中,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一是完善農業生產體系。以“稻-菜”“稻-菜-菜”為主要模式,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高效種植食品原料。建成萬畝食品原料基地12個,高標準食品原料基地18萬畝,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中國調味品原輔料(青菜)生產基地。二是壯大農產品加工體系。秉持“產業集中、企業入園、集群發展”理念,科學規劃加工集聚區,現有吉香居、味弘食品、惠通食業等45家食品企業,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家,主導產業集中度達到78%。2023年“東坡泡菜”榮登中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百強榜第27位,品牌價值110.94億元,泡菜食品產業集群入圍2024年度全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預制菜產業上榜賽迪“2023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榜單。三是健全一三融合發展體系。注重泡菜文化與東坡文化有機融合,建成全國首個中國泡菜專業博物館,不斷拓展泡菜產業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功能,2017年成功建成“中國泡菜城”國家4A級旅游景區。目前,已形成以泡菜博物館、泡菜風情街、泡菜廣場、企業觀光生產線、萬畝綠色蔬菜基地為核心的旅游觀光環線,2024年累計接待旅游觀光161.3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6.39億元。
二、聚力“三化聯動”賦能,激活園區創新鏈
堅持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著力搭平臺、育人才、強轉化,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一是突出科技化引領。依托“產業建研究院、行業建聯盟、企業建中心”模式,建成中國第一個泡菜研究院,積極與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知名企業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建成2個國家級創新平臺,13個省級創新平臺,榮獲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得授權專利56項,協助建成20條(10000噸/年)以上的泡菜現代化生產示范線,轉化技術產品60多項,創造經濟效益超20億元。二是加快數字化賦能。堅持“大企業示范帶動、中小企業融入跟進”,建立“智改數轉”企業培育庫,分批分期推進園區企業實施“智改數轉”,啟動總投資2.95億元的惠通、漫味、恒星等8家企業確定的“智改數轉”項目,推動企業建立研發、生產、銷售的全流程數字化。三是加速綠色化轉型。在全國率先制定高鹽廢水處理獎補辦法,制定泡菜國際標準ISO 24220(《泡菜<鹽漬發酵蔬菜>規范和試驗方法》),實現四川省ISO框架食品國際標準“零”的突破,創新采用“PTFE膜+電滲析+NF+螯合樹脂+BPED”處理工藝,味弘食品、吉香居等企業高鹽廢水處理系統建成投運,成為國內泡菜行業首批高鹽廢水處理企業,有效破解了泡菜產業高鹽廢水治理難題,2022年成功建成“省級綠色園區”,擁有5家綠色工廠。
三、拓寬“三種模式”增收,提升園區價值鏈
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持續豐富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模式,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走好共富路。一是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訂單合同模式。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泡菜企業與蔬菜農民合作社、農戶簽訂最低保護價收購協議,按企業需求發展生產,以訂單方式明確雙方責任權利,當市場價格低于合同價時,實行合同保護價收購;當市場價格高于合同價時,收購價格隨行就市。目前,產業園泡菜原料種植訂單率90%以上,帶動12萬農戶增收3.06億元。二是建立“合作社+農戶”入股協作模式。成立農民合作社,鼓勵農民以資產、農機具、土地等入股合作社,統一農技指導、農資購買、農機服務、質量標準、收購銷售按股分紅、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同時,通過政府補貼,鼓勵食品原料種植戶以合作社為單位,積極參加蔬菜特色保險等農業保險,增強種植戶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三是建立“企業+基地+農戶”流轉聘用模式。以土地流轉為基礎,鼓勵企業采取自建基地、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建基地等方式組織生產,并明確企業應優先聘用園區內農民從事生產,實現園區農民既可以在基地務農從事蔬菜種植,也可以進廠務工從事食品加工。目前,產業園45家企業吸納園區農民常年務工和季節性務工3.1萬人次,每年實現人均增收1.3萬元。
我要評論